政治艺术化与艺术政治化

这是一篇关于电影《意志的胜利》的影评[1]

政治理论离不开宣传。人们只有在接触而不产生反感的前提下才会有动机去继续深入了解。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剧变,追其原因,共产社会美好未来受到普遍否定、西方式民主自由的鼓吹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内讧,使剧变国家的政治话语权被架空。人民对执政者的理念产生了拒绝、反感,认知和践行就沦落为作业、任务,最后不免世俗化。

国社党虽然早已不存在,但国社理论在现在的逆国际化风潮下,煽动力依然不可小觑。国社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充满着革命浪漫,对于它们的目标受众来讲是很难用他们自己的理性去客观认识的。政治宣传的感性、主观表达就成为了其中的关键部分。

艺术是人类主观意识的集聚,被政治所利用也是理所当然的。透过政治需求提供的近乎无限的资金与人力,而艺术不会受到任何损失。正如这部电影解禁一样,艺术需要政治化其本身,优秀的艺术作品又可以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与政治脱钩,凭借政治赋予的发展空间成为纯粹的艺术。人们站在大卫塑像面前,是不会想起撑起塑像的美迪奇家族的。

这部纪录片,干脆的没有任何旁白,没有任何剧情,只是将所有的镜头以时间顺序连在一起,就足以产生强大的感性表现力。高耸的长条旗帜,庞大的游行、旗帜队伍,冷峻、神圣的建筑,佐以狂热而兴奋的人民,快乐的青年们,电影塑造了国家社会主义本身理想与追求、又届已实现的胜利姿态。与其说是纪录片导演的技巧与手法,不如说是记录的事件本身对于观影个体产生的震撼与微妙的压迫感。

国社党在政治宣传上的能力绝对是世界一流水平,放到现在来看也毫不逊色。戈培尔博士领衔,文化传统厚重的德意志在这样的引导下,取得宣传技术与策略上的成功是必然的。将需要长时间思考、理解和认同的政治观念,转化为宏大而极端化的艺术作品,一下突入你的眼球,通过直接的图像并行化的影响你的认知。

国社作为一个上层建筑先于群众基础的运动,可以说是从楼顶向楼下盖房子的过程。政治的艺术化使这样的建设速成成为了可能,并具备了理论外输的能力。这一点苏联和德国的做法相似。相似的艺术作品,相似的权力展示、甚至受到了相似的攻击与评论。我国不具备这样规模化、体系化的文艺工作,艺术化的展现反而有误打误撞的意味。60年代的国内运动通过理论抽象神圣化、集体崇拜与同样宏大、夸张、极端的游行,同样可以以不自知而展现出的感性与疯狂吸引那些不明就里的日本、法国青年,尽管这样的理论比起前两者来讲更加的冲动与不成熟。

导演本身因为这部影片承受了很多不属于她的批评与指责。但人是相通的,在未来的propaganda下,谁又能立于潮流之外呢?


  1. 这篇文章写作于2019-09-28,最早发布在豆瓣上。 ↩︎

Ads by Google

Read our privacy policy on how these personalized advertisements are delivered to you.

For your reading experience, we provide full-text RSS feeds. Although math formulas cannot be displayed well, the interface can be adjusted as you like and there are no ads.